测试版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护理园地 >>健康教育 >> 正文

护理园地

健康教育

关注青少年糖尿病

浏览次数:
字号:
+-14

说起糖尿病患者,大家的脑海里对他们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是大腹便便,梨型身材的中年人,还是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当然,这些被贴上标签的形象,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模样,但是在座的各位是否想过,还有一类糖尿病患者,他们年轻、甚至年幼,丝毫不会把他们和糖尿病三个字联系在一起,但一旦急性发病,往往是格外的凶险。今天我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不一样的糖尿病患者。

image.png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急诊科医生》这部电视剧,剧中十五六岁的少年在实施抢劫后逃跑的过程中突然发生昏迷,被送至医院急诊科后诊断出患有糖尿病。然而,这种病例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罕见。

现如今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位居全世界第一,近10 年来,糖尿病发病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患糖尿病的儿童和青少年越来越多,成为影响青少年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虽然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在同龄人中占的比例不大, 但是其总数增长很快, 加之糖尿病具有高度遗传性, 且是终身性疾病, 因此, 如何能预防青少年儿童的发病, 提高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发病常常具有隐匿性,再加上年龄低, 易被忽视和漏诊。在对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回顾性分析中发现,临床表现出糖尿病基本特征“三多一少” 的患者比例与未表现出该特征的患者比例相似,多数患者首先出现的症状除了三多一少,还有难以治愈的感染、视力模糊、肢端感觉缺失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多尿、烦躁。许多小患者甚至出现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时才被确诊为糖尿病

image.png

在对小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中发现,肥胖、独生子女、有家族糖尿病史的发病率较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爱运动、爱吃高热量食物、饮料当水喝等,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具有遗传特性,因此除了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家族有糖尿病史的儿童及青少年,应及时进行糖尿病筛查便于早期发现、早期施治。

青少年与成人一样, 不但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和管理, 如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 而对于孩子心理健康护理更为至关重要。美国费城一家儿童医院统计了该院的237例2型糖尿病患儿,发现其中46%的患儿有神经精神疾病,包括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美国对134名1型糖尿病患儿的父母进行研究发现,患儿的父母心理压力的程度与患儿的年龄、家庭的经济状况负相关,与患儿的血糖控制情况负相关。

 image.png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对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的探讨多集中在治疗、护理等方面,忽视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糖尿病儿童或青少年由于疾病的困扰--尽管一些小患者并不表现出明显的不良症状, 但胰岛素分泌的异常和长期的糖尿病易造成机体各类细胞组织的损伤, 造成抵抗力下降, 身体舒适度低,影响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由于糖尿病要控制饮食,限油限糖,无法像同龄人一样享受美食而情绪低落。由于生理的影响,患者易产生情感上的不良情绪, 在学校不爱与朋友、同学交往, 也有部分患者因被同学知道患有疾病而受到嘲笑等, 这些都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以在我们对小患者实施治疗、护理的时候,应对患者及家长实施详细的宣传教育, 尤其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糖尿病的影响,使患者和家长基本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影响因素、临床治疗与护理的干预方法等, 鼓励家长对小患者的监督和管理。还有, 糖尿病知识宣教还应进一步受到学校等相关部门、媒体等的关注,对于未发现或未经医院筛查的人群实施宣传, 使更多的人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危害性, 促使家长积极的带领孩子到医院筛查,同时也教育全社会人纠正饮食习惯、运动等观念。

由于获得糖尿病的患者可能存在各类不良反应,学校社会人际关系相处不佳, 再加上儿童和青少年多处于叛逆心理期, 易产生对疾病的恐惧、厌倦抵触等不良心理, 更易造成病情延误和加重,还可能促使患者患心理疾病,因此我们更应关注对小患者的心理护理。首先应注重与患者和家长的良好沟通,使患者能够信任护士,认同护士的指导。还要联合患者家属,共同了解患者不良心理的引发因素, 对症护理。除此之外, 更重要的是积极鼓励患者树立自信心,激励患者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image.png

区别于成年人的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的糖尿病,最大的危害在于疾病持续的时间。小小的患者即将面临的是终身的胰岛素注射、终身的饮食控制和人生不同阶段的异样眼光。作为一名成年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想做的是呼吁更多的家长关注孩子们的血糖健康,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如已有疾病的先兆,早发现、早控制。对于确诊糖尿病的小患者,我们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倾听,让他们也能开开心心的成长,与他们一起做好终身对抗疾病的准备。

文字:程思明   心内三内分泌

编辑:呼雨辰   护理部

校对:王素冬   护理部